你信的是真正的福音嗎?(第一部份)
Do You Believe the Right Gospel? (Part I)
譯自 Rock Of Offence
Fred Handschumacher 著 原文
附 註:本文某些評論可能會使讀者認為我們對以色列和猶太民族持有「不友善」的態度。這種感覺可能來自於有關以色列拒絕其彌賽亞的說法。本文的目標在於討論基 督教的猶太根源,並且要找出上帝在我們當下「恩典時代」將救贖擴展到外邦國家的原因。我們永遠站在使以色列得祝福的那一邊,因為我們了解上帝並沒有忘記祂 古時之民。上帝正在實現聖經上的預言,要在末世帶領以色列國回到祂旨意的中心位置。
引言
「我希奇你們這麼快離開那藉著基督之恩召你們的,去從別的福音。那並不是福音,不過有些人攪擾你們,要把基督的福音更改了。但無論是我們,是天上來的使者,若傳福音給你們,與我們所傳給你們的不同,他就應當被咒詛。」(加拉太書1章 6-8 節)
我 們當中有許多人沒有適當地注意使徒保羅的警告。有一些人被誤導,認為這種爭論是有關不同信心的教導。上帝的醫治和豐盛 (Divine healing and prosperity) 才是保羅警告的重點。我們相信我們在教會裡所聽到的福音是正確的,因為那福音是由受過很高教育的牧師所教導的。不論如何,他們肯定比我們更懂聖經。我們憑 什麼去質疑那些有高級訓練背景的人呢?我的重點是…我們在教會裡並沒有真正知道真理,而這一點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產生出原先意想不到的後果。保羅說有一 個「別的福音」。它與真正的福音「看起來很像」,卻帶我們離開基督的福音,並曲解真正基督的福音—並且從保羅的時代開始它就存在了…將近兩千年。聖經說聖 靈的一個工作是引導我們進入一切的真理(約翰福音16章13節)。我們當中有許多人對聖經的話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我們傾向於把我們自己先入為主的觀念看作 是真理,不管我們的觀念對或錯。這些「傳統觀念」出自於屬靈領袖,也出自於很多其他來源。要適當了解聖經的真理,理解經文的背景是極為重要的。上帝說話有 祂的方法,也有祂的工作架構。把聖經的話從上帝的「工作架構」中抽離出來,你會得到錯的,但看起來好像有堅實聖經根據的教訓。很多存在了好幾個世紀,為人 所珍惜的宗教傳統,就是屬於此類。這些宗教信念導致了無法妥協的分化,就像耶穌和法利賽人之間經常有衝突一般。在這些事情上,我們需要聖靈,也就是我們的 導師,給予我們幫助。有一個被人廣為接受的思想,稱為「取代神學」,正屬此類。這種意識形態在我們的屬靈思惟中極其堅固,以致於若非我們的導師幫助,我們 實在很難將它辨認出來。你是否有過在讀聖經時心裡突然產生「與神親近」感覺的經驗?這就是聖靈把某件事「啟發」在你的心裡,然後你會大聲說,「親愛的上帝 —為什麼我以前都沒有看到這一點?」這種情形發生在我身上,使我對取代神學這個主題有了新的理解。這個經驗真的把我的神學思想整個翻轉過來,也回答了一些 困擾我好幾年的問題。
你曾經想過為什麼我們有那麼多基督教宗派的問題嗎?每個宗派都教導它們自己那一套神學和救贖教義,並且各自有其不同 的「風味」或理論。根據最近的估計,美國有二十五個不同的基督教宗派,總共有一億以上的信徒。這還不包括數百個「旁支教派」以及號稱「非宗派」、「超宗 派」的獨立團體。然而,有許多獨立團體之所以成立,是為了反抗主流宗派的腐化。這種分化的情形,對尋求屬靈真理的新信徒和慕道者造成了極大的疑惑。我相信 取代神學的支配影響必須為這種分化的情形負起責任。沒有任何事物比用新約時代的教會替換以色列,更令我們對聖經的詮釋產生混淆。很多教會在教導聖經時,稱 教會為「新以色列」。有些批評者還加添更多混淆,說我們把以色列和教會做區分,乃是沒有「教導完整的福音」。這些指控使尊重上帝話的人大受驚恐。這一切的 目的都在於使人生出恐懼和懷疑。聖經上的每一句話對基督徒來說都有教導的功能,但並不是聖經上所有部份都對每個人有約束。最近,柯寧國際新聞社 (Koenig's International News Service)的比爾.柯寧(Bill Koenig)在一篇文章中表達他對這種危險神學的關切。左拉.利未事工(Zola Levitt Ministries)的湯瑪斯.麥考博士同樣也寫了一篇非常深刻的文章討論這個主題,標題為「以色列與教會;兩者的差異」(Israel and the Church: The Differences) 。其他國際知名的聖經教導者,像傑克.凡因博士 (Dr. Jack Van Impe) 和比利.布林 (Billye Brim) ,也都發出嚴肅的警告。然而,除了柯寧,麥考,凡因及布林等人以外,有越來越多的聖經教導者嘗試警告教會這種思想的危險性。傑克.凡因博士最近在討論他的 書「千禧年:開始或結束?」 (Millennium: Beginning or End?) 時,提出以下的看法:
「有 一些人不斷推 銷一種錯誤的看法,即聖經對千禧年說得不多,或根本沒有說什麼。不要被騙了!這無疑是我們今日教會中教導的最錯誤的看法。你應該要知道真象。目前歸正神學 家們教導並宣揚『取代神學』。也就是說,他們宣稱:神的聖經裡出現達 2064次的『以色列』一詞應該用『教會』來取代,並且,出現達813次的『耶路撒冷』應該用『天國』來取代。因著這種荒謬的思想,3400處的聖經經文 被操弄、篡改、扭曲,變得難以理解。那些牧師教導說上帝跟猶太人之間的關係已經永遠結束了。那些人並不是真正有學術素養的神學家,而是『行詭詐,謬講神的 道理 』的手段細緻的魔術師(歌林多後書4章2節)。他們與那些嘲弄被提 (Rapture) ,宣傳『世界末日』毀滅的信息來取代基督一千年榮耀統治的教會人士,其實是同一群人。」
我之所以引凡因博士的話,不是因為 我對他說的每一 點都同意。我知道如果我們看得夠深入的話,以上我提到的那些聖經教導者,他們在某些點上也有彼此不同意的地方。我想要強調的是,教會各界中已有許多屬神的 人發出警告—而我們應該嚴肅考慮他們的話,不論我們在其他的事上是否彼此同意。這世界的日子即將結束,上帝賜下更多光照給因某些信念而仍在捆綁中的基督 徒…即使兩千年以經過去了。我不是說以上所提的聖經教導者對本文所提出的問題,都有一致的看法。從我的角度來看,凡因博士只指出問題的一面。重新定義末世 的事件和千禧年,這只是問題的一部份而已。取代神學同樣也很細緻地重新定義上帝的恩典。真正的危險在於,他們的思想會讓人把救贖建立在扭曲的聖經基礎上, 對我們的永恆生命造成了威脅。其實在正常情形之下,這篇文章的內容只能算是「基督教基礎課程」而已。然而有一些讀者會覺得這篇文章的內容令人難以接受,因 為與教會中普遍的教導相牴觸。
我一直都相信上帝話語中所啟示的恩典。直到我開始研究末世的預言之前,我一直無法真正了解教會嚴重的問題。 最近,我注意到越來越多的教會在教導一種「先釣上,再變臉」(“bait and switch”)的福音。有一些事工組織對這一點應該有更多的了解。這種福音的教導是:我們一開始是因著上帝的恩典(無條件的恩惠)所拯救…但是這起初的 拯救,只有藉著信徒不斷結出屬靈的果子以及表現出好的行為,才能持續下去。這種假冒的救贖教義,乃是取代神學眾多結果之一。
聖經中將近有 三分之一的篇幅有關末世以及基督的二次降臨。然而很少有屬靈領袖會嚴肅討論這些問題。有關末世事件以及末世如何展開的問題,有時會造成非常尖銳的對立。爭 論的焦點通常在於「災前被提」(Pre-Tribulation) 和「災後被提」(Post-Tribulation) 兩種立場的爭論。但其實另外還有五種很流行的末世「觀點」穿插於其間。這也是為什麼人們一般不談這方面的問題—這方面的問題會導致分裂。然而上帝不會接受 這種藉口,讓祂的百姓對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一直在無知的狀態裡—也就是耶穌基督即將再來。今日的教會界處於沈睡之中,對這個重大的事件冷漠以對,或被錯誤 的資訊蒙蔽—即使聖經有三分之一的部份與此事件有關!這真是令人驚訝。一直到我開始研究基督再來的徵兆,我才注意到教會出了嚴重的問題。聖經裡面有關末世 的預言把以色列(猶太人)和教會時代的基督徒區分得清清楚楚。然而,大多數的教導都依循傳統的說法,把這兩個群體混在一起了。我發現,如果把這兩個群體混 在一起,聖經裡面就會出現無法協調的矛盾,使人開始質疑上帝。我不相信上帝的話會有矛盾。本文提出了一些我研究的發現。我很驚訝地了解到我研究的成果回答 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教會中有那麼多人號稱相信上帝的恩典,卻仍然活在以摩西律法為基礎的表現/行為的福音之下。這樣的人大多數都相信他們自己已 經被上帝「買贖」了。他們相信他們正在「以耐心奔跑基督徒的道路,以贏得獎賞」。有很多人相信這「獎賞」就是永生和救贖。而真正的悲劇在於:這些努力絕不 會給人帶來永生。
用教會取代以色列的做法,在使徒保羅的時代就已經存在了,當時外邦信徒因猶太人拒絕耶穌是彌賽亞,便以厭惡的眼光看待他 們。使徒保羅警告這些外邦信徒不應「向舊枝子誇口」,並且提醒他們上帝拒絕以色列人只是暫時的(羅馬書11章13-27節)。然而他的警告,大多數的人都 沒有注意聽。今天美國的教會大多由外邦人組成,他們認為1948年以色列的重新建國不具屬靈意義。這種立場如果從聖經預言實現的角度來看,是會使人心生混 淆的。在教會中,我們很容易認為我們乃是上帝旨意在地上唯一的呈現。這種想法出自我們心裡的傲慢。一般教會的教導告訴我們,上帝因著以色列的罪審判了以色 列,並把以色列從上帝的計畫裡永遠除去—然後完了。可是,從上帝的角度來看,故事還沒完。
有關上帝永遠拒絕以色列,並用新約時代的教會取 而代之的想法,是在公元後 500 年左右,因著聖奧古斯丁 (Saint Augustine) 的提倡而成為教會的教導。因著奧古斯丁的提倡,取代神學的思想變得具有等同於聖經的權威。今天,幾乎在所有宗派的教會中,這種思想都被接受為聖經事實。這 種思想被聖公會,長老會,衛理公會,浸信會,五旬節派,靈恩派,以及羅馬天主教教會所接受(只舉少數的例子)。這種思想也出現在「天國降臨」 (Kingdom Now) ,「統治神學」 (Dominion Theology) ,「合一主義」 (Ecumenicalism) ,歸正神學,以及「新秩序/末日春雨」 (New Order Latter Rain) 等運動中。很多早期更正教改革的領導人物,如馬丁.路得和衛斯理,他們的想法也和取代神學有牽連。取代神學的思想深深紮根於「歷史基督教」 (“historical Christianity”) 之中。大部分的基督徒都不知道,他們已被不自覺引導接受取代神學,把它當作是有如磐石一樣堅固的屬靈真理。教會領袖不斷鼓勵我們閱讀聖經。每一次我們參加 教會聚會,這種思想就再一次往我們心裡更深處紮根。然而,如果我們「誤讀」聖經的訊息,並且把聖經的經文從原來的背景中抽離出來,錯誤應用聖經裡的原則和 教訓,那麼讀聖經會是一件很危險的事。不管對誰,這都會帶來屬靈的災難性後果 。
兩種信仰的體系
根 據 聖經對人類早期歷史的記載,我們知道人類主要使用兩種方式來與上帝建立關係。這兩種「神學」在聖經的種種例子和比喻中出現次數之多,實在令人訝異。然而其 中所顯示的警告都是相同的。取代神學其實是一種人創的「第三種」方式,把前述兩種信仰體系混在一起。但是在聖經中上帝把這兩種體系區分開來,因為兩者無法 混合。
我們在創世紀第4章讀到一對兄弟,他們是亞當的兒子,名為該隱和亞伯。由第3節開始,聖經說有一天,這兩個兄弟拿供物來獻給主。在 當時的日子,供物就是崇拜的表徵。身為一個農夫,該隱以田裡的出產為供物。亞伯則將他牧養的羊群中頭生的和羊的脂油獻上為供物。換句話說,亞伯所獻的是流 血的供物。聖經說,上帝看重了亞伯的供物,卻看不中該隱的供物。該隱充滿忌恨,便殺了他的兄弟。他之所以憤怒,是因為他的供物被拒絕。這個故事中有幾件事 情值得重視。該隱獻給上帝的是「無血」的犧牲。從人的角度來看,該隱的奉獻沒有任何問題。該隱辛勞工作,耕田犁土。他獻上勞苦工作的收穫,對上帝來說應該 是可喜悅的,但他的供物卻被拒絕。另一方面,亞伯是牧羊人,他獻的供物並不是他真正付出許多辛勞而獲得的。畢竟人不能生羊—只有羊才能生羊。亞伯供物裡真 正的犧牲是羊的犧牲,因為羊死亡、流血。可是主接受了亞伯的供物。上帝如此的反應與人類的理性相抵觸。然而,對了解血在人神之間關係是多麼重要的人來說, 這一點卻是完全合理的。亞伯藉著血與神建立關係。他了解要與神建立關係,只有藉著流血才能做到。在上帝的眼中,罪只能藉著這種方式來對付。
「按著律法,凡物差不多都是用血潔淨的。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希伯來書9章22節 )
這 個故事顯示了創世初期已存在的兩種信仰體系。有些人稱之為「該隱的宗教」和「亞伯的宗教」。該隱的宗教看起來很好,它的根基在於屬靈的奉獻,行為,以及表 現。今天,一個遵行該隱的宗教的人,會被看作是一個模範基督徒。這種人精力充沛,滿心火熱,積極投入上帝的事工,並且不倦態地推動基督及教會的工作。只要 教會的門是開的,他們總會出席。他們相信他們之所以被上帝接納,是因著他們做出的屬靈奉獻,好的表現,以及在各樣事上的犧牲。該隱的宗教背後的引導原則是 人類的理性—正如創世紀裡的記載一般。這種理性推論的過程就像是:「我為上帝做得越多,上帝就越會接納我,並且我在天國的賞賜也會越大。」血在該隱的宗教 裡沒有什麼地位。
亞伯的宗教(其實它不是一個「宗教」)卻不一樣。遵循亞伯的宗教的人,因相信流血的功效—特別是基督的血—來到上帝面 前。這樣的人不必然有很好的行為表現。有些人甚至根本沒有什麼好行為可言!他們不見得會被教會會友看作是「模範」,但他們的心裡會希望能表現出「好行 為」。他們不依靠所做出的犧牲和所表現的行為來面對上帝。他們認為重要的事,對該隱的宗教的追隨者來說卻不是重要的。當他們面對上帝的時候,他們乃是坦然 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希伯來書4章16節)。他們唯一的依靠,唯一的主張,是他們所領受的,作為無代價之禮物的義—因耶穌基督的血所帶來的義。我發現 該隱的宗教的信徒,比亞伯的宗教的信徒要多出許多。有一處聖經告訴我們關於亞伯的宗教 …
「經 上說甚麼呢?說:『亞伯拉罕信神,這就算為 他的義。』作工的得工價,不算恩典,乃是該得的;惟有不作工的,只信稱罪人為義的 神,他的信就算為義。正如大衛稱那在行為以外,蒙神算為義的人是有福的。他說:『得赦免其過,遮蓋其罪的,這人是有福的。主不算為有罪的,這人是有福 的。』」(羅馬書4章3-8節)
這裡還有另一段聖經 …
「你們乃是來到錫安山,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裡有千萬的天使,有名錄在天上諸長子之會所共聚的總會,有審判眾人的神和被成全之義人的靈魂,並新約的中保耶穌,以及所灑的血;這血所說的比亞伯的血所說的更美。」(希伯來書12章22-24節)
耶穌犧牲的血遠遠超過亞伯所獻的動物的血。在摩西的約之下,動物的犧牲除去以色列人的罪。基督的新約取代了摩西律法的約。基督的血約乃是建立在不同的規範上。
「如今耶穌所得的職任是更美的,正如他作更美之約的中保;這約原是憑更美之應許立的。」(希伯來書8章6節 )
創 世紀記載該隱殺了他的兄弟。這是聖經記載的第一次謀殺。該隱的宗教總是迫害人,並且試圖毀滅亞伯的宗教。教會歷史中某些最血淋淋的迫害就出現在這兩個群體 之間。亞伯的宗教不會是迫害者,也不會率先採取血腥的行動。在這些事上,該隱的宗教一直都是主動攻擊的一方。今日美國發生於現代教會裡的爭論,很少會出現 血腥的事件。大多數的迫害來自毀謗和言辭的攻擊。該隱的宗教永遠是問題的根源。
兩個約
我 們前面提到, 不只是有兩種「信仰體系」,還有兩個不同的約(covenant)規範這兩種信仰體系。保羅教導我們,「肉體的行為」 (works of the flesh) 是其中一個約的特徵(羅馬書4章1-3節,8章3-9節)。而信心(也就是應許)是另一個約的基礎(加拉太書3章13-14節)。保羅使用「肉體的行為」 來描述我們用自己能力做出來取悅上帝的事(也就是義)。不要把此處的「肉體的行為」和我們所犯的「罪」混淆了。沒有人比使徒保羅更理解「血約」的意義。保 羅是一個法利賽人,他對支配以色列的摩西律法之約極其熟悉,並且也受過非常好的訓練。然而上帝特別呼召他傳揚「新的約」,帶領未受割禮的人(外邦人)接受 基督的拯救。這兩個約是不一樣的。
「因為律法上記著,亞伯 拉罕有兩個兒子,一個是使女生的,一個是自主之婦人生的。然而,那使女所生的是 按著血氣生的;那自主之婦人所生的是憑著應許生的。這都是比方:那兩個婦人就是兩約。一約是出於西乃山,生子為奴,乃是夏甲。這夏甲二字是指著亞拉伯的西 乃山,與現在的耶路撒冷同類,因耶路撒冷和他的兒女都是為奴的。但那在上的耶路撒冷是自主的,他是我們的母。因為經上記著:不懷孕、不生養的,你要歡樂; 未曾經過產難的,你要高聲歡呼;因為沒有丈夫的,比有丈夫的兒女更多。弟兄們,我們是憑著應許作兒女,如同以撒一樣。」(加拉太書4章22-28節 )
當我發現上帝是如何把這兩種「神學」交織貫穿在整本聖經中,特別是在新約聖經之中,我就不禁感到驚奇。記住保羅所說關於這兩個約的話。以下我們繼續揭露取代神學傳統的過程中,這會是另一個解答謎題的關鍵。
摩西的約—更深入的討論
對 一個簡單瀏覽聖經的人來說,理解聖經裡不同的約,有可能是一件困難的事。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教會中缺乏對血約(blood covenant)這個儀式,它對人神之間關係所奠下的權威基礎,以及聖經中所記載的上帝所有時代工作 (dispensation) 的教導。每一次上帝立一個約,一定是「藉由血」來立的。根據摩西的約,動物犧牲的血遮蓋(贖)了人的罪。根據新的約,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的血不只贖了人的 罪—並且永遠摧毀了罪在屬上帝的人身上的權勢。總括來說,舊約(律法的工作)和新約(恩典的工作),兩者奠基於 不同的約 ,由 不同的規則 所轄管。大多數的基督徒不了解,律法的工作也延伸到新約正典的篇章之中。沒有清楚辨認何時律法終了而恩典開始,這是現代教會中幾乎所有分裂和疑惑的根源。 讓我們更詳細了解另一個謎題。在出埃及記24章5-8節,摩西的約確立。
「又打發以色列人中的少年人去獻燔祭,又向耶和華獻牛為平安祭。 摩西將血一半盛在盆中,一半灑在壇上;又將約書念給百姓聽。他們說:『耶和華所吩咐的,我們都必遵行。』摩西將血灑在百姓身上,說:『你看!這是立約的 血,是耶和華按這一切話與你們立約的憑據。』」(出埃及記24章5-8節)
注 意到「守約」的先行條件。以色列立了一個「血誓」,即遵行一 切上帝所吩咐的。背棄血誓(血約)的懲罰就是死。這個「死刑」是一個血約裡不能免的,也不能取消的一部份。上帝做此要求,是因為祂是「守約的上帝」。多數 現代的基督徒不了解這個重點。以色列(受割禮的人)發下血誓,如果沒有遵行「一切」上帝所吩咐的,就要死。這個「死約」是絕對守不住的。然而,如果沒有守 住—違反誓約的人(罪人)就必須死。因為上帝是慈愛的,祂建立了猶太祭司制度好執行聖殿的事奉—這包括了動物的犧牲。這些動物提供了血(動物失去了生命) 使沒有守約的猶太人罪得贖。猶太聖殿(會幕)是一個充滿血的地方!動物所提供的犧牲使沒有守約的人得以自由。遵行上帝的律法(誡命)是摩西的約的「首要指 導原則」。若不遵行律法,救贖就無從獲得(或持續)。我們必須知道的一個重點是: 摩西的約只適用於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和上帝立下此約—其他外邦國家沒有。外邦人沒有被涵蓋在律法的工作之下。
耶穌,也就是以色列的彌賽 亞,乃是在這個約的權威之下,進行祂在地上的事工。祂的事工記載在馬太、馬可、路加、約翰四本福音書中。耶穌具有「無罪」的生命,並且是唯一全然遵行上帝 律法的(希伯來書4章15-16節)。耶穌是唯一有資格作為沒有瑕疵的「神的羔羊」的人,好除去世界的罪。藉由神的羔羊犧牲的血—一個奠基於更美的應許的 新約因此獲得建立。這個新的約給使徒保羅所傳的恩惠的福音提供了基礎。
如果我們了解這些事情—我們就能了解為什麼基督在世上的救贖信息 (記載在馬太、馬可、路加、約翰四本福音書中),會被連繫到「義的行為」和對摩西律法的遵守。摩西的約的權威一直都有效,直到基督的死,埋葬,以及復活。 在此之後,上帝開始轉向那一條「又真又活的路」(希伯來書10章19-20節)。
新約的觀點
我 們當中 很少人了解到,新約聖經不只橫跨了上帝的兩個工作(基督十字架之前和之後),同時也涉及兩個完全不同群體的人。從創世紀開始,聖經依年代記載了神的選民— 即以色列國—卑微的開始。猶太人作為摩西律法的遵行者,是舊約聖經裡神的計畫的焦點(除了少數例外)。這個焦點一直持續到馬太,馬可,路加,約翰的福音 書,並且持續到使徒行傳,我們才看見上帝的救贖計畫有了重大的改變。因著我們在其他文章所討論的原因,上帝改變了祂的計畫,從完全以以色列(猶太人)為中 心,轉變為關注外邦人。主要的轉捩點出現在使徒行傳10章和11章,也就是彼得被派遣(直接由上帝差遣)去傳福音給哥尼流一家—一個外邦人的家。彼得探訪 哥尼流的家,這件事具有無比的重要性。彼得和伴隨他同行的猶太弟兄看見外邦人,也就是先前「受咒詛」的人,竟然也能領受聖靈,便都驚訝「希奇」。記住:這 件事對那些相信只有他們才有資格來到神面前的猶太信徒而言,簡直是搖動了他們信念的根基。他們為什麼會這麼相信?數千年以來,猶太人一直都是上帝的選民。 他們不了解在那個時刻,上帝已經開始改變他永恆的計畫。
最近一個朋友提醒我有關杜威.潘達寇斯博士 (Dr. Dwight Pentecost) 在他的書{願你的國降臨}(Thy Kingdom Come) 裡面提出的一些看法。潘達寇斯博士是任教於達拉斯神學院 (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 的一位傑出神學家。那些知道我的人了解我不會因為某些神學家名聲顯著就接受他們的看法。我的立場是,基督徒應該自己具備有關神的話的知識,而不是對他人有 不健康的依賴。依賴一個領袖的「名聲」和教育背景,使現代教會的問題益發嚴重。然而有許多神學家也像我們一樣,看到教會的教義中出現的污染和扭曲。這些值 得尊敬的學者努力用他們的知識和地位來改正對聖經的扭曲。潘達寇斯博士的看法對我們在本文中討論的問題,帶來許多啟發。以下引自他的書第17章,184 頁。
「從年代先後來說,瑪拉基書和馬太福音之間有四百年的 間隔。然而,從邏輯和法理的角度來看,這中間完全沒有間隔(也就是說,雖然時間 有間隔,律法的效力從瑪拉基的時代一直持續到馬太的時代,完全沒有中斷)。新約聖經毫不中斷地接續了舊約聖經先知的著作。事實上,從『技術』的層面來說, 新約聖經並不是從馬太福音開始,而是從使徒行傳開始。」
今天因為取代神學造成混淆,我們當中有許多人忽略了哥尼流家裡所發 生之事的重要 性。大多數基督徒都相信,當聖經裡出現對猶太人說的話時(如馬太,馬可,路加約翰四福音書)…那些話也自動地把他們涵括在內。是的,福音書裡有一些普遍的 真理對基督徒和猶太人都適用。但是也有一些真理不是對兩個群體的人都適用的。耶穌有一些教訓是普遍的真理,對猶太人和基督徒都適用。然而耶穌也有一些教訓 (主要是比喻)只適用於猶太人,特別是不順服的猶太人。馬太福音裡的教訓特別是如此,焦點幾乎全部放在以色列人上。我們大多數人不會去區辨(神學家稱之為 「保存背景」)不適用於我們的教訓。忽略背景,是幾乎所有錯誤教導的肇因。
傳統上,基督徒沒有被教導新約聖經包含有兩個不同的福音(加拉 太書2章7節)。其中一個福音只傳給猶太人。聖經稱他們為「受割禮的人」。「受割禮」這個詞描述他們遵守摩西的律法。另外一個福音是傳給外邦人和猶太人— 也就是所有人類。聖經(主要在保羅的書信裡)稱這一群人為「未受割禮的人」。「未受割禮」這個詞描述那些人不在摩西的律法之下。未受割禮的人的福音並不侷 限於某一個種族 — 它涵蓋了每一個人!保羅教導我們,未受割禮的人的福音不因種族、社會地位或性別而有所區分(加拉太書3章26-29節)。然而,受割禮的人的福音由種族定 義—就是猶太人。在聖經中,這兩個福音有不同的名稱。聖經稱單獨賜給猶太人的福音(我稱它為「猶太福音」)為受割禮的人的福音,天國的福音,或彼得的福音 —因為上帝差遣彼得為首要使徒,監督這個福音傳給以色列人。賜給外邦人的福音(包括猶太人和所有其他種族)稱為未受割禮的人的福音,恩惠的福音,基督的福 音,或保羅的福音—因為上帝差遣使徒保羅為首要使徒,監督這個福音在外邦人世界的傳佈(使徒行傳9章15節,羅馬書11章13節)。基督徒大多有一個危險 的假設,認為這兩個福音其實是同一個。幾乎所有聖經教導者都把這兩個福音混在一起,因為神學院或聖經學院就是這樣教導他們的。我們再一次說,取代神學的思 想已經有超過十五個世紀之久的時間未曾被挑戰,並且深植在我們訓練基督教事工和服事人才的學校和神學院裡。他們錯誤教導我們,只要聖經提到以色列…外邦人 (教會時代的信徒)同樣也自動被涵括在內。只要我們考慮到救贖的原則—我們會發現這種想法具有災難性的後果。猶太福音(賜給受割禮的人)和恩惠的福音(賜 給未受割禮的人—所有種族)兩者有極大的不同,因為它們必須不同。
猶太福音教導的是有條件的救贖,必須依據摩西的律法(誡命)做出某些行 為。在猶太福音之下,信徒的信心是藉由行為表達出來的。我們有一些人沒有了解到,當耶穌基督以及十二個使徒在地上傳福音時,摩西的律法仍然具有權威—並且 律法仍然對猶太民族具有約束力。使徒行傳15章說到有一群「信」的法利賽人(耶穌基督的信徒)嘗試勸誘接受使徒保羅福音的外邦人遵守摩西的律法。然而教會 的領袖正確地拒絕了他們。同樣一批人出現在加拉太書,再一次遊說外邦信徒,說真正的救贖必須遵守摩西的律法(加拉太書3章1-2節)。使徒保羅稱這一群人 為「假弟兄」(加拉太書2章4節)。以色列是上帝律法的持守者。上帝從未把這個責任加在教會時代的基督徒身上。在摩西的律法中,你找不到有哪一處是對外邦 人有約束力的。遵守律法完完全全是「猶太人」的事。猶太祭司的工作,是維持摩西律法的原則和聖殿祭祀的事宜。這些事情不歡迎外邦人參加。即使是施洗約翰— 他施洗的對象只限於以色列人。施洗約翰所施的洗,是為了使猶太人預備好迎接他們的彌賽亞。然而今日教會有許多人,把施洗約翰式的洗禮錯誤用在教會時代的信 徒身上。
在馬太、馬可、路加、約翰四本福音書裡—耶穌宣稱祂的事工和福音只為了「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馬太福音15章24節)。耶穌對 十二個使徒的事工也設下了相同的限制—祂命令他們只向以色列人傳福音(馬太福音10章5-6節)。今天幾乎所有的基督徒都忽略了耶穌基督此處所講的話。取 代神學的傳統迫使我們重新定義耶穌說的話。使徒的權柄及其限制,上帝有清楚的定義,這一點在新約聖經裡具有極大的重要性。忽略了聖經中使徒權柄的限制(就 像我們大多數人一般),那麼你就會得到扭曲的聖經詮釋。耶穌的十二個使徒沒有傳講信息給外邦人的權柄—因為基督的命令非常清楚。耶穌設下這個限制,並非因 為對外邦人無情或缺乏關懷的心。祂限制門徒傳講信息給外邦人(或未受割禮的人),因為外邦人的福音還不能合法施用。直到耶穌復活以前,對使徒權柄的限制一 直存在。然而律法根深蒂固的傳統,直到五旬節以後仍然持續。這一點可從彼得從哥尼流家回來,因違反律法(進入一個外邦人的家並與外邦人吃飯)而受到其他猶 太信徒指責這件事上,得到更清楚的說明(使徒行傳11章)。彼得所經歷的逼迫,證明了即使耶穌死在十字架以及五旬節聖靈降臨已經過去很多年,遵守摩西律法 對猶太信徒來說仍是一個重要的大事。直到使徒保羅出現之前,使徒們傳的福音其實是猶太福音的一個修改版,仍然具有摩西律法的成分在其中。
耶穌和十二個使徒所傳的福音,是為了能在摩西律法底下運作而制定的,並且到耶穌死在十字架上之前都一直有效,因此這個福音只傳給猶太人。彼得在五旬節時所傳揚的福音信息,是單單講給猶太人聽的(使徒行傳2章)。
「『故此,以色列全家當確實的知道,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神已經立他為主,為基督了。』眾人聽見這話,覺得扎心…」(使徒行傳2章36-37節)
如 果你仔細考究彼得的話,你會發現他的信息只涵蓋猶太人,而不是對任何其他種族說的。五旬節那一天在耶路撒冷所成立的教會,包含有3000個猶太信徒。這並 不是像一些人假設的,是一個猶太人—外邦人混合的群體。這些最早信主的人有來自其他國家的公民,說不同國家的語言。然而從種族上來說,他們都是猶太人,並 且在五旬節這一天來到耶路撒冷。一個很好的例子是美國的猶太人。美國有數百萬的猶太人說英語—他們不見得會說希伯來話(有些是會說)。然而,雖然他們是美 國公民,種族上他們仍是猶太人。五旬節那一天就是這種情形。馬太、馬可、路加、約翰四本福音書乃是按時間次序,記載了耶穌(猶太人的彌賽亞)在摩西律法即 將結束的時刻在地上傳揚福音的經過。猶太福音的制定,就是要能在律法的工作之下施行,而不是要施用在教會時代的基督徒身上。然而今天所有的基督徒都還是應 該研讀這些福音書。
相對的,賜給未受割禮的人的恩惠的福音,它所要求的條件是信心,而不是行為。恩惠的福音要求的條件是不一樣的。在恩典 之下,信徒的信心是用口裡承認來表達(羅馬書10章10節)。恩惠的福音所提供的救贖稱為「神的恩賜」(以弗所書2章8節)。救贖之所以沒有代價,是因為 摩西的律法已經因著耶穌基督的十字架而終止了。基督的犧牲為我們成全了律法(馬太福音5章17-18節)。這便永遠地除去罪在信徒生命中的權勢。使徒保羅 宣佈我們「藉著耶穌的身體,在律法上也是死了」(羅馬書7章2-4節)。這使教會時代的基督徒處在一個與馬太,馬可,路加,約翰四本福音書的猶太信徒完全 不同的地位。救贖沒有代價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上帝從來沒有把律法賜給未受割禮的人(外邦人)。這也是在恩惠的福音之下,律法和行為對未受割禮的人的救贖 沒有權柄的一個原因(加拉太書2章21節)。因信得拯救,並且不需要律法的行為,這是恩惠的福音的一個獨特的本質。規範這個福音的律,稱為「信心之律」 (羅馬書3章27-28節)。信心之律所帶來的救贖的信息,稱為「信主的道」(羅馬書10章8-9節)。
使徒保羅的書信提供我們恩惠的福音和信心之律的規範原則。上帝特別呼召保羅來掌管恩惠的福音的傳揚—因此恩惠的福音又稱為保羅的福音。使徒保羅稱它為「我的福音」或「我所傳的福音」(羅馬書2章16節,16章25節,提摩太後書2章8節)。
我們不需要有火箭科學家的智慧,能看出這兩種福音和代表的群體之間會有教義上的爭論。然而,使爭論更形尖銳的是受割禮的人(猶太人)拒絕承認上帝以不同的方式對待外邦人(未受割禮的人)。很遺憾,今天教會之中戰爭仍然持續著。
在 目前的教會時代,保羅的福音具有權威,並且保羅的福音絕不可和彼得的福音混在一起。耶穌基督作為以色列的彌賽亞(只對猶太人)的事工,以及耶穌基督作為教 會時代基督徒(外邦人—所有種族)的主的事工,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事工。取代神學把兩者混為一談,因而造出了第三種福音,同時含有律法(因行為在上帝面前稱 義)和恩典(無代價的稱義)的成分。這種假福音以種種不同的面貌,在教會中已經存在有1500年之久了。某些宗派和教會組織把整個神學架構都建築在這種福 音之上。如果你把這兩福音混在一起—你會得到一個自我矛盾的救贖觀。然而在教會的「神學」中,我們發明了一些很巧妙的解套辦法,使教會能繼續「運轉」下 去,使矛盾合理化(羅馬書16章17-18節)。在一處地方你讀到救贖是「神的恩賜」(以弗所書2章8節),在另一處地方你被教導「遵守誡命」是獲得永生 的唯一途徑(馬太福音19章16-17節)。在某處義被描述為「恩賜」(羅馬書5章17節),另一處卻說只有「行義的才是義人」(約翰一書3章7節)。以 「行為」為本和以「恩賜」為本是不一樣的。可是現代教會中許多人教導我們這兩者是同一回事。如果你了解這兩種立場是對神兩種不同工作之下兩群不同的人說 的,你就發現沒有矛盾了。然而,教會的教導卻有許多混淆。在大多數的教會,這種混雜的福音被宣稱是「恩惠的福音」 — 但事實上它是一個假的福音。
猶太福音的原則
在此讀者可能會問:「那麼,猶太福音是什麼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需讀馬太,馬可,路加,約翰四本福音書—以及其他由猶太人使徒寫的書信,才能找到答案。
我 們必需再三強調,耶穌早期所傳的猶太福音的內容,絕對不和摩西律法相衝突,也不削弱它的權威。因著這個原因,你絕不會看到聖經把猶太福音描寫為「上帝的恩 賜」。你絕不會看到義被稱為「無代價的恩賜」。你不會看到「稱義」被描述為「無代價賜與」,有如恩惠的福音一般。在猶太福音之中,救贖以遵守律法的誡命和 行為為條件(路加福音10章25-28節)。在猶太福音之下,信徒的信心是藉由行為表達的。這是猶太福音的主要特徵。只要你看到聖經談論救贖以行為為基礎 —你所看到的就是猶太福音的內容。然而,不要認為這種教訓一定是錯的。教訓是對是錯,要看聽眾是哪些人。使徒行傳15章裡面那些「信」的猶太法利賽人的信 仰,就是猶太福音—並且他們所信的,以他們來說是正確的。問題出在要求接受保羅恩惠福音的外邦人也遵行摩西的律法—但這麼做卻是把上帝的律法做了不合法的 施用了。
注意:因為以律法為基礎,猶太福音是「以罪為中心」的—意思是它的焦點放在罪的問題和詛咒上。這個特色形成了一個「罪的意識」, 將信徒定位為「罪人」。因著這個緣故,猶太福音拉開序幕最重要的信息是…悔改!我們在下面列出一些清楚顯示猶太福音存在的聖經經文。猶太福音還有其他特 色,散布在其他猶太使徒的書信教導之中。
「那時,有施洗的約翰出來,在猶太的曠野傳道,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馬太福音3章1-2節 )
「從那時候,耶穌就傳起道來,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馬太福音4章17節 )
「彼得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使徒行傳2章38節 )
猶太福音的特點包括:
- 永 生,救贖,和信徒在上帝面前「被視為義人」,都直接與遵行誡命(律法的行為)有關。沒有結出果子或表現出某些行為,就會被上帝棄絕。在猶太福音之下,救贖 是有可能失去的。馬太福音3章10節,馬太福音19章16-17節,馬太福音7章21節,路加福音3章8-10節,約翰福音15章1-2節,約翰一書2章 3節,啟示錄2章5節,啟示錄14章12節。
- 信徒被要求要悔改,並受水的洗。救贖以悔改和洗禮為條件。在猶太福音之下,悔改具有兩重意義,為信徒個人生命中的罪悔改,並為不信彌賽亞的罪悔改:
其 次,悔改的意義是「離棄」不信的罪,然後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猶太福音的核心)。這種悔改也稱為「信」。「悔改」和「信」這兩個詞有時候可互換使用。相信 耶穌是神的兒子的,也都相信祂的神性。馬可福音 1章15節,馬可福音16章16節,約翰一書4章15節,使徒行傳8章35-37節。
- 救贖以「忍耐到底」為條件。馬太福音10章22節,馬太福音24章13節,馬可福音13章13節,啟示錄2章26節。
- 救贖/永生被描述為「窄門和小路」,找著的人少。摩西律法的限制性和律法性本質是「門是窄的,路是小的」的原因。很少人能滿足律法的要求。馬太福音7章13-14節。
- 在 猶太福音之下,聖靈只與信徒同在 。只有在五旬節之後,聖靈才開始內住在信徒裡面。耶穌告訴我們有關這兩種屬靈的狀態:「 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叫他永遠與你們同在,就是真理的聖靈,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因為不見他,也不認識他。你們卻認識他,因他常與你們同 在,也要在你們裡面。」約翰福音14章16-17節,約翰福音16章7節。
- 義,或者「蒙神喜悅」,是藉由義行而得到的。馬太福音3章10節,路加福音3章8-10節,約翰福音15章1-2節,約翰一書3章7-10節,啟示錄2章5節。
- 稱義則來自罪人的悔改,祈求上帝的憐憫,並且做出行為來證明信心。路加福音18章13-14節,雅各書2章24節。
- 上帝是否饒恕你,在於你是否饒恕別人。馬太福音6章15節,馬可福音11章25節。
- 上帝回應禱告的條件是遵行上帝的誡命,並且行上帝眼中看為好的事,。
耶穌基督在世上的工作,猶太使徒書信的寫作,還有使徒保羅書信的寫作,都在這段轉換期當中完 成。我注意到彼得是猶太使徒當中一個被這兩個約的權威所困擾的使徒。如果你仔細讀聖經,你會發現彼得陷在一個兩難的處境之中,因為他一方面遵行律法,但另 一方面也了解恩惠福音的真理並不依賴於律法的行為。這使他遭受他自己那些仍持守律法傳統的猶太弟兄(也是「蒙拯救」的人)的誤解和逼迫。彼得在五旬節那一 天宣講猶太福音—但之後上帝交托給他任務,要他在使徒保羅接受宣教「訓練」的期間傳福音給外邦人,即哥尼流一家。如果你比較彼得在五旬節那一天宣講的信息 和他在哥尼流家中傳講的信息,你會發現這兩篇信息很明顯是不同的。這兩篇信息有差異的原因,我們在此不能詳細討論。這兩篇信息的內容必須不一樣,因為聽眾 不一樣—五旬節的聽眾是「律法之民」(猶太人),而哥尼流家的聽眾是外邦人。彼得是(原來的十二個當中)唯一被上帝特別差遣到哥尼流家傳道的猶太使徒。但 是我們應該曉得,彼得在哥尼流家的宣道是一個單獨的事件。當上帝差遣使徒保羅,即原先的大數的掃羅,出來傳道之後,上帝就把向外邦人宣道的任務完全轉移給 他。彼得並沒有參加保羅的工作,從事這獨特的宣教工作。上帝這個呼召只臨到保羅身上。加拉太書2章7-9節告訴我們,彼得,雅各和約翰受差遣向受割禮的人 (猶太人)傳道,而保羅和巴拿巴則受差遣向「異教徒」(未受割禮的人)傳道。這一段聖經是一把關鍵的鑰匙,讓我們確定把以色列和教會混雜一起是一個錯誤。 取代神學的支持者堅稱,「彼得的群體」和「保羅的群體」都傳揚相同的福音。然而,如果我們誠實查考聖經所教導的內容,我們會發現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本文以 下將會談到)。在所有的猶太使徒中間,彼得有可能是保羅最堅強的盟友,因為他了解當時正發生的劇烈變化。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