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與教會:兩者的差異
Israel and the Church: the Differences
譯自 Zola Levitt Ministries
Thomas S. McCall, Th.D. 著 原文
簡介
正統基督教這麼許多世紀以來最重要的神學戰場之一,是教會的本質和特色,特別是關於其在聖經中的先驅--以色列。兩個主要的觀點是:
1. 教會是以色列的延續。
2. 教會和以色列完全不同。
第一個觀點:教會是以色列
教 會界主流的觀點是:教會是「新」以色列,是舊約時代開始的以色列這個概念的延續。在這個觀點之下,教會是以色列這個概念更精練、更提升的發展。聖經中所 有針對以色列的應許,都實現在教會上。因而, 聖經裡面有關以色列的祝福與和回歸應許之地的預言,都被「屬靈化」地解釋為教會的祝福。但聖經中那些咒詛和審判的預言則原封不動地保留給以色列這個猶太人 國家。
這個觀點有時被稱為「取代神學」,因為這種觀點認為教會在上帝的經綸中已經取代了以色列。這個觀點有種種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猶太 民族持續不斷的存在,特 別是現代以色列國的復興。如果以色列被上帝定罪而滅亡,並且在上帝的旨意裡猶太人未來不會有一個獨立的國家,那們我們如何解釋自從教會建立將近2,000 年來,猶太民族面對種種不利的因素,卻仍超自然般持續生存下來?從教會的設置, 幾乎反對所有可能性? 此外, 我們怎麼解釋以色列在世界各國再次獨立成為一個國家,在好幾場戰爭中獲得勝利,在經濟上也欣欣向榮?
第二個觀點:以色列和教會是不同的
另 一個觀點,我們相信是新約聖經清楚教導的觀點,但這個觀點在教會歷史中多數的時間都被壓制了。這個觀點是:教會和以色列是完全不同的,並且這兩者不應該 被混淆在一起。事實上,教會是一個全新的創造,在基督從死裡復活以後,從聖靈降臨那天才開始存在,並且將會持續存在到主再來時將教會提到天堂為止(以弗所 書1:9-11)。所有針對以色列的詛咒或祝福,沒有一個是指教會說的。舉例來說,教會加入亞伯拉罕的約和新的約,是上帝特別安排的結果,不是由約原始的 解釋(馬太福音26:28)。
這使得所有關於以色列的約、應許和警告都保持不變。以色列這個猶太人的國家,仍然是以色列。當然, 以色列在過去1,900年的流放時期中被上帝暫時放在一邊。教會成為主的工作的中心,把福音傳播到世界各地。然而,上帝很小心地保存了猶太民族;即使他們 不信,上帝仍然保守他們渡過各種困苦和迫害。有時,公開宣稱信基督的教會本身(我為此深感羞恥)也促成對猶太人的迫害。
上帝不僅保存了猶 太人的國家, 並且也持守了祂在每一個世代中為以色列保存餘數的承諾。這個時代,以色列的餘數是那些加入外邦人信徒,組成教會,也就是加入基督身體的的猶太信徒(羅馬書 11:5)。從這個方面來看,教會時代期間,以色列是有一部份(那些相信基督的餘數)與教會有交集。但這並沒有讓以色列變成教會,也沒有讓教會變成以色 列。
在將來,上帝向以色列的警告和應許都會實現。主完成教會時代的工作,並且把教會提到天上(帖撒羅尼加前書4:16-18)之後,上帝 會把以色列帶回世界舞 臺的中心位置。首先來的是帶有巨大毀滅性的「雅各遭難的時候」(耶利米書30:7),也稱為末世大災難。這是一個令人恐懼的七年的時期,前半期剛開始時情 況比較輕微,但在後半期越來越增強,最後達到災難頂點。在這段期間,世界因拒絕基督而被審判,但更重要的是以色列會被審判,在末世大災難如火一般的試煉中 被潔淨,被預備,好面對彌賽亞第二次再來。這是壞消息。
好消息是:當基督在末世大災難結束,回到地上來的時候,以色列會已經準備好,熱切迎接祂,並且宣告「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馬太福音23:39)。因以色列在基督第一次來時的跌倒給世界帶來祝福,以色列在基督第二次降臨的迎接將會像「死而復生」 (羅馬書11:15)。從大災難倖存的以色列餘民(人數約為末世大災難前三分之一)將會獲得拯救,並且主將會在許多世紀以前拒絕祂的同一塊土地、同一個都 城--耶路撒冷--建立祂的王國。以色列將會是諸國之首,不再居尾,並且所有國家都會派遣代表到耶路撒冷來榮耀、敬拜萬王之王、萬主之主(以賽亞書2:2 -;彌迦書4:1)。教會將與基督一同回到地上,與基督一起統治一千年(啟示錄20:1-5)。主自己告訴了祂的門徒:他們在以色列國恢復之後會統治以色 列的12個支派(馬太福音19:28)。所以,以色列在上帝的計劃沒有被忘記。當這個猶太人的國家仍然還有一段黑暗期間要去面對,對以色列漫長的歷史終將 有一個榮耀的結局。
教會怎麼如何決定以色列的滅亡?
新 約時代的教會在以色列的興衰上牽涉甚多。耶穌是以色列人,所有的使徒也都是以色列人,而對以色列的關心,不論是屬靈上或政治上的,都是他們生命一個重要 的的部份。早期教會最大的困難在於以色列和教會之間的關係,律法和恩典之間的對立,以及信基督的猶太人和外邦人(加拉太教會)之間的相處。猶太信徒當中有 很多人一開始不太能接納外邦信徒;並且,當時間繼續下去,並且外邦人在數目上開始佔優勢之後,情況開始逆轉。加拉太書顯示猶太人群體設法把摩西律法施加在 外邦基督徒身上,而羅馬書則顯示怎麼外邦人群體開始「向舊枝子誇口」(羅馬書11:18),對以色列在歷史和神學上的地位表示反感。
經過 了一段時間,或許幾個世紀,但最後教會裡為數眾多的外邦人信徒開始把以色列看做是好比一個毫無存在功用的殘餘器官。事實上,基督徒主流的觀點是:耶路 撒冷和聖殿在西元70年被羅馬人這件事,象徵上帝正式定規以色列這個猶太人國家已經終結,不會再成為一個獨立的實體國家。耶路撒冷城成為廢墟,以及猶太人 民被流放到世界各地的事實,被認為是上帝已經永遠終結與以色列國關係的確鑿證據。如果猶太人的存在有任何目的,那就是提醒世界上帝對不順服的人會施加嚴厲 的審判。
只是,如果對以色列的這種粗糙的觀點是正確的,上帝在舊約中向以色列所做的應許又怎麼辦呢?對那些聲稱相信整本聖經是神的話的人 來說,這是一個巨大問題。 一位信實的上帝怎麼會不持守祂對祂古代之民的承諾?要處理這個問題,神學家們採取了異常精巧而扭曲的神學手法。神學家們必須提出:「以色列」這個字在聖經 裡並不是真正意指以色列,特別是當聖經提到永恆祝福的應許的時候。相反的,以色列意指某個別的事物,某個新約時代才為人所知的存在,就是教會。教會成為新 以色列,並且藉由這個大幅度的轉換,舊約裡只要有對以色列祝福的應許,「以色列」就被解釋為教會。這就是取代神學,提倡教會成為以色列。
取 代神學在第一世紀結束之前已經存在,但一直到奧古斯丁在第四世紀後半的時期將這種思想傳揚開來--主要藉著他的著作「上帝之城」--取代神學才成基督較 領袖的正式立場。事實上,奧古斯丁說他早先是一個千禧年論者(Chiliast);這意味他當時相信基督回到地上之後,會在地上建立一個一千年的王國。這 種想法和當代的前千禧年論(Premillennialism)是相同的。但是,他最後的結論是這種觀點是「肉體」的觀點,並且採納基督的王國是「屬靈」 的存在,以及基督王國的統治事實上已經在教會時代實現的觀點。這個觀點需要讓以色列消失,並且讓上帝對這個猶太人國家所有的應許都取消。這些所應許的祝福 現在是在教會上實現。
這個觀點在基督教世界裡一直都是潛存的,而現在藉由拜占庭帝國的統治而獲得廣傳。從這時候開始,以色列的神學支柱被 砍斷了,並且基督教的主流神學是以色列 不再有未來。取代神學經歷了教會歷史上中世紀、十字軍東征、教會改革等時期,仍然倖存。只有到了上個世紀,才有前千禧年派有關以色列未來的思想出現在基督 教福音派的陣營裡。即使如此,這種思想仍只佔少數。
以色列的未來會貶低教會的榮耀嗎?
有些人認為:如果以色列與上帝約的關係並未消失,並且如果以色列在神的計劃中仍然有一個未來,那麼這會影響教會的地位。這種關切正確嗎?這幾乎就好像教會在嫉妒以色列,害怕如果教會認可以色列未來的應許,這會在某種程度上貶低基督和教會。沒有比這更不正確的想法了。
只 有教會認可以色列,教會做為基督身體真正的獨特性和榮耀才會顯明出來。教會這個被呼召出來的基督的身體,是由教會時期中信主的猶太人和外邦人組成的,是 主所創造地位最高的事物,比宇宙、所有天使,以及以色列國都優越。我們的頭,我們的丈夫,我們的朋友,是上帝的兒子自己。當祂統治全地時,我們將與祂一起 統治,並且我們12個建立教會基礎的使徒將統治以色列12個支派。天使將永遠研究我們,因為我們是上帝恩典最偉大的展示,並且事實上我們將審判天使。這是 我們的歸宿;本文作者絕對不願把他在基督身體裡的地位與宇宙中任何受造物交換!那麼,何必因上帝賜給猶太人應許而困擾呢?何必嫉妒以色列的未來?我們是多 麼地短視!的確,教會的最美好、最特別的時刻,將是主第二次再來時以色列全國性和屬靈性復興的時候。我們是榮耀的新婦,與祂從天上一起回來,統治以色列和 世界。我們還能再要求什麼?
所以,如果我們要擺脫屬靈上的近視,我們必須認可主對以色列所做的事,不要抱持負面的態度,好像我們自己的利益會受損一般。相反的,我們要會這一切發展歡欣鼓舞,確信我們的救贖已經更加接近了。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